在看過「電費是經營idc的最大成本-搞錯了吧」及Inside發表的兩篇「別鬧了,沒有競爭力的台灣 IDC 們」及「HiCloud 的頻寬計價現況與對比 Amazon AWS 的簡要分析」,我不禁嘆息了一下,中國近年來為什麼網路新創團隊這麼多,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有著一個好的網路環境。這邊我沿用Ecowork Inc. 總經理 Michael Su所設定的條件來做個試算:
原設定條件:
1.分析對象為 HiCloud 以及 新浪雲主機頻寬部份
2.假設使用量為 330GB 每個月,每日平均為 11GB,其中每日流入服務區的頻寬為 1GB,送出服務區的頻寬 10GB
3.HiCloud 部份則有分為有購買 300GB 流量折扣包以及完全計量計算。
4.另外多計算一個剛 Startup 的網站,每日流量為 100MB,每月流量為 3GB(由於沒有設定流入流出,故按Ecowork大致比例計算,流入10MB,流出90MB)
5.人民幣匯率以 RMB 1 = NTD 4.7 來計算
6.不計算新浪雲每月所贈送之雲豆(新浪雲的微計費方式,100雲豆=1 RMB)
7.單純考量流量問題,不包含https的流量及CPU計算其他哩哩扣扣的東西
2.假設使用量為 330GB 每個月,每日平均為 11GB,其中每日流入服務區的頻寬為 1GB,送出服務區的頻寬 10GB
3.HiCloud 部份則有分為有購買 300GB 流量折扣包以及完全計量計算。
4.另外多計算一個剛 Startup 的網站,每日流量為 100MB,每月流量為 3GB(由於沒有設定流入流出,故按Ecowork大致比例計算,流入10MB,流出90MB)
5.人民幣匯率以 RMB 1 = NTD 4.7 來計算
6.不計算新浪雲每月所贈送之雲豆(新浪雲的微計費方式,100雲豆=1 RMB)
7.單純考量流量問題,不包含https的流量及CPU計算其他哩哩扣扣的東西
SAE新浪雲的規定如下:
- 流入流量 4.7 NTD/GB
- 流出流量 7.05 NTD/GB
- 採微計費方式,即使不滿1GB,用多少算多少
HiCloud規則我就不提了,我們直接跳結論吧,所以在這個條件下,HiCloud 部份結果及分析:
- 沒有購買流量折扣者,每月要價 TWD 4,950 (11 GB x TWD 15 x 30 天)
- 有購買 300GB 上網包,每月要價 TWD 3,495(TWD 3,000 + 1GB x TWD 15 x 30 天)
- 剛 Startup 的 3GB 網站,每月要價 TWD 450 (因為每日的頻寬不足 1GB,仍然會以 1GB 計費, 1GB x TWD 15 x 30 天)
- SAE部分結果及分析:
- 每月的費用為TWD2,256
- 剛Starup的3GB網站約耗費440雲豆,折合新台幣約20.68元
總結:
- 1.剛Starup的網站HiCloud頻寬費用是新浪雲的21.76倍
- 2.沒有購買上網包的 330GB 小型網站,HiCloud 的頻寬費用是新浪雲的 2.19 倍
- 3.有購買上網包的小型網站,HiCloud 的頻寬費用是 Amazon 日本東京區的1.54 倍
為什麼我要特別拿中國的新浪雲出來比,是因為如果有朋友想要前進中國,AWS在中國這邊連線品質時好時壞,像iCook前陣子在中國這邊不翻牆是連不上的(個人的AWS也被牆了好幾次),所以如果想要進軍中國。新浪雲是個可以考慮的主機服務。
PS. 留言有朋友Ken Lee提到,評估雲主機或是Hosting Plan不該這麼粗淺的只討論頻寬問題。但本篇其實是從翟大師的「電費是經營idc的最大成本-搞錯了吧」一文做討論的出發點,先討論討論頻寬就好,畢竟那是整篇唯一被加粗的字啊。如果您有Hosting Plan的需求,也歡迎來信與我們討論。
The following two tabs change content below.
小黑,本名邱煜庭,不過還是希望大家稱呼他為小黑,臺灣網路行銷操作者,接觸網絡多年,曾任MIS、網站企劃、網路行銷企劃、行銷顧問。 專精於Google、Bing及百度白帽SEO,Inbound Marketing(集客式行銷)推廣者。 著有《 網路集客力 》一書(臺灣城邦集團PcUser出版),致力於集客式行銷及雙向O2O(Online to Offline, Offline to Online)的推廣。
Latest posts by 邱小黑 (see all)
- LINE 2.0 以量計價方式如何因應?專家表示:精準分眾只是第二步 - 2019 年 05 月 08 日
- 租車或是跟人借車也能再保險?快來試試吉時寶保 - 2018 年 05 月 16 日
- 超商付款取貨惡意不取貨真的告不成嘛? - 2017 年 06 月 09 日
- 請問 Uber : 為什麼你不去申請多元計程車方案? - 2016 年 12 月 07 日
- 520 過了,未實名認證的支付寶還能付款嘛? - 2016 年 05 月 23 日
請問:
請問,如果我用同一個網址,但針對大陸用戶的主機放在新浪云,
其他國家放在amazon,請問要怎麼分流?
還是我只能用不同網址去分?
例如icook.tw,大陸用戶鍵入icook.tw連到的是新浪云,
台灣則是連到amazon,可以這樣作嗎?
當然可以啊,用ip分析來源,在導到對應主機即可~
坑死算了。。。
hiCloud 真是一個大坑,大錢坑
感謝作者的用心分享!!
只是小弟個人覺得雲服務不該只是如此簡易、粗淺的評估…
希望能更詳細的分析介紹, 例如各自使用的instance等級、實測過的Disk I/O效能等等之類的…
因為小弟認為雲服務不單只是算流量成本、Instance成本, 還有很多隱性的成本大家都沒注意到, 也絕對有很多的「不一樣」在各家雲服務的細節裡…
感謝您的回覆,其實我也想順便算一下
Instance成本,畢竟這才是這種雲服務主機的重點,不過也說是快評了,還好我有寫個但書:
單純考量流量問題,不包含https的流量及CPU計算其他哩哩扣扣的東西,詳評就改天吧(煙)
所以就是:
1. 要去大陸:請找新浪雲!
2. 要去其他地方(包含台灣):請找 Amazon!
hiCloud: …………………那我呢?
hiCloud 繼續騙騙可憐的台灣中小企業就好啦